世界滚动:万玛才旦,为什么让人泪流不止?一群人追思着他和他的作品

2023-06-27 08:34:56来源:钱江晚报

2023年5月8日凌晨,著名藏地导演、编剧、作家,中国美院电影学院教授万玛才旦,因突发急病在西藏逝世,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雕刻时光”的旅途之中。

万玛才旦的猝然离世震动了中国电影界,尤其是他近年已在杭州定居,使得杭州的电影人对其更为惋惜。

6月25日晚和26日,中国美术学院举行了《故事只讲了一半,万玛才旦与电影史》追思会暨作品研讨会活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5日晚在中国美院边上的影院,进行了万玛才旦《草原》《老狗》两部片子的放映。

26日上午,中国美院校长、教授、博导高世名做了主旨发言,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徐枫、王海洲、陈旭光、王小鲁、周佳鹂做了主题发言,下午皇甫宜川、陈刚、龙仁青、徐小明、黄钟军、王音洁、付帆、德格才让、张献民、万传法、余韬、杨树、谢建华、苏七七、陈玲珍、 盛晨霞、杜海滨、拉华加等还进行了圆桌研讨。

众人追忆万玛才旦的电影人生以及他宽厚、慈悲的人格魅力,并对其作品在中国电影史的地位予以了高度肯定。

为什么他让我们泪流不止

当日,万玛导演的儿子久美成列为活动发来了视频。久美成列子承父业,现在也是一位导演。

他回忆了父亲对自己从事电影之路的影响,小时候及在杭州定居后,与父亲一起看阿巴斯电影的经历。他表示,将继承父亲的遗志,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用电影展现真实的藏地。

“最近几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他都睡着了。他太累了。”久美成列的回忆中有着儿子对父亲深深的心疼。

参加活动的电影专家、学者大都与万玛导演有过交往。他们在追忆中被万玛才旦温和、宽厚、慈悲的为人感动。

和万玛导演相识相知二十多年的好友,中国美院电影学院副院长刘智海哽咽着回忆了这三年里,万玛导演在美院校园里的点点滴滴。

“他经常和我吃一碗面后,在校园里散步。他喜欢坐在咖啡馆里,时不时会有学生过来讨论电影和剧本。现在想起来,是如此的悲伤和美好。”

学者、策展人王小鲁也回忆了与万玛的交往,“万玛给了我们非常多的东西。他去世消息传来后,很多人回忆起和他的交往都会泪流不止。这是因为他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情感。”

他表示,万玛的宽厚和对自己的鼓励记忆犹新:“我记得有一次我发言时卡壳了,万玛在边上用眼神鼓励我……今年4月30日,我们还见过一面,我表达了对生活的一些担心和忧虑。他宽慰我说‘你都这样,我怎么办’。”

中国美院导演系主任周佳鹂也表示了对万玛离世的深深不舍:“我还记得和万玛导演,在美院咖啡馆讨论一部关于杭州的电影的剧本……还有很多事情都没完成。”

回忆万玛才旦,很多人都表示,他人太好了,对各种社会活动几乎不会拒绝:“他总是替别人着想,很少考虑自己。”

藏地新浪潮不会停息

万玛才旦电影创作二十载,其电影作品有《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以及遗作《雪豹》和《陌生人》等共计11部长片,还有《草原》等若干部短片。

电影作品获威尼斯电影节、釜山电影节等一百多项大奖。出版《乌金的牙齿》《气球》《嘛呢石,静静地敲》《故事只讲了一半》等八部小说集,并在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出版,获得花城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二十多项文学奖。

对万玛作品的讨论是对这位逝去的导演、作家最珍贵的致敬。现场专家对万玛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美院校长、教授、博导高世名表示,“他(万玛)所观照和描述只是平静到平淡的生活……万玛的电影是一种速写电影。看万玛的影片,动人的是那些旅途中的风景,萍水相逢的过客。在川流不息的生活之流中,那些陌生的过客,闯入镜头,进入故事,也进入我们的人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用题为《“半部红楼”与未完待续》做了线上发言。她表示,万玛导演大器晚成,遗憾英年早逝。他是一位电影与文学并驰的艺术家,展现了这二种艺术的魅力、书写时代的成就。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也表示,万玛才旦的电影,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电影空间生产,增进了中国电影审美版图和电影史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中国电影空间生产版图上不可或缺。

戴锦华还表示,“就像他的电影中,(思考)何为藏地、何为远方、何为中国、何为中国的藏地,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面对何为当代中国、何为中国书写、何为世界性的当下(等问题)……我想这是万玛才旦导演留给我们的‘半部红楼’的宝贵和启迪、意义。”

陈旭光表示,万玛导演引领的“藏地电影新浪潮”的小成本制作,可持续发展、小众观众的稳定性方面,呈现了电影工业美学的独特性。

“(藏地)新浪潮也许会稍息,但浪潮过后绵延的溪流所汇成的河水和波浪不会停息……他早已在他的影片当中、在他的作品当中,向我们讲述了不同的智慧的、彻悟的生死观。一边是生死无常,一边是生生不息,一边虽然是浪潮稍息,但是流水常在,这是他留给我们‘半部红楼’,同时也是‘未完待续’。”戴锦华说道。

中戏教授徐枫表示,万玛的电影总是把问题放在观众心里,是对人的生命的痛苦和迷茫的书写,寻找出路,关怀生命。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海洲则认为万玛作品表达了当下中国的时代命题,传达了生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在全球化消费主义冲击下中国人的困惑、焦虑、选择。

中国美院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周佳鹂作了题为《大地涌动的微尘——“电影哲学家”万玛才旦》的发言。

她表示:“万玛才旦以电影书写哲学,他在电影中建构了一个天地人神的四方域,这片有纵深的高原成为了他影像世界最可贵的底色。他以细小的笔触深深嵌入大地的涌动中,通过对人的欢欣与刺痛的体察,敏锐捕捉着人本真性的沉沦过程,同时也指向了本质性的枷锁。”

对万玛才旦的研究远远不够

当日下午,圆桌研讨会从《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皇甫宜川开始进行发言。

皇甫宜川首先讲述了这些年与万玛才旦发生的交集,他特别提到万玛才旦“是中国当代电影出现的奇迹,也是中国当代电影出现的必然。”此外,他也提出对万玛才旦的研究目前还远远不够。

藏地作家、学者龙仁青是万玛才旦的老同学,年幼时两人常常相约一同去阅览室读书。而长大后,龙仁青还跟着万玛才旦去北电蹭课。常年保持着联络。龙仁青对于万玛才旦的影片十分熟悉,他在现场分享了在文学创作和电影创作过程中与万玛才旦进行的探讨。

中国美院电影学院院长徐小明跟万玛导演是在2012年相识,他印象深刻的是初见时,万玛的眼睛里天真中带着哀伤。他提到:“关于万玛才旦的研究,应该交给中国最年轻一代的青年。”

中国电影协会、中国电影学会会员王国富回忆在去年“重遇万玛才旦”研讨会中,他提到的一句话:“我觉得万玛才旦是写小说的人中拍电影最好的,是拍电影的人中写小说最好的。”

中国美院电影学院副院长付帆,他提到他与美院一行人来到万玛才旦《陌生人》剧组探班,之后又在学校里看到了成片。付帆提到,这次《陌生人》的经历,是他离万玛才旦创作最近的一次,这与之前他在电影院看万玛才旦作品有不一样的感受。

万玛才旦的录音师、声音指导的德格才让,从《静静的嘛呢石》到《陌生人》,德格才让从作品中深刻的感受到万玛才旦对于作品中声音的变化,他称万玛才旦为“声音的魔法师”。

《电影艺术》主编谭政对于万玛才旦的评价极高,他说:“万玛才旦是同时被中西方同频共振的接受,是特别重要特别珍贵的代表。”在此,谭政也呼吁希望尽快有人能继承万玛才旦的藏语电影的艺术,以及希望能出现更多中西方同频认同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今日热门
More
生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