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8月17日讯 重症医学科(ICU),一个离死亡最近,离希望最近的地方。这里,汇集了病情最危重的患者,也有生命24小时的守护者,他们与死神竞速,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重症医学科承载着病人和家属的期待与希望,一群身穿蓝色衣服的医生护士们在各种仪器和各个危重病人之间来回忙碌,守护着患者的生命。烟台毓璜顶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小丽就是其中一位,她爱岗敬业、严谨务实,从事重症医学科工作16年,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抢救了处在生命危险边缘的各种重症患者。
“其实我最先从事的是心脏内科,2007年转入重症医学科,现在从事这项工作工作16年了。”李小丽认为成功救治病人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李小丽坚持对待每位病人都不遗余力,将自己投入到紧张刺激的诊疗救治工作中。
大量专业的医疗设备、忙碌奔波的医护人员、危重患者的抢救重地……提起ICU,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妙”,因而重症医学科让很多人望而生畏,觉得这是生死一线的地方。但重症医学科还是给予患者新生的希望之所,为患者竖起生命的盾牌。“重症医学科其实汇聚着医院的优势资源,把所有人力、物力都集中起来,用一切时间和资源去抢救病人的生命,给病人创造生的希望。”李小丽解释。
“重症医学科是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的,这种抢救,常常不是一个医生或者一个护士能够完成的,重症患者的抢救常常需要集全科甚至是全院的力量共同完成。抢救的过程,我们更愿意形容为一场战斗,是整个精神和心理的抗压。”曾经有一个心跳骤停的患者抢救,那时没有心脏按压设备,医护团队采用人工按压,这是一项体力活,标准要求每分钟按压100次以上,胸骨下压达到5-6cm,压力量不够,效果不好,压力太大容易出现并发症,如骨折。整个抢救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大家轮流上阵,在主任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团队间紧张有序、默契配合,“抢救过程中每一个人看着都沉着冷静,其实心都随着抢救过程悬在半空,看到患者的自主心跳恢复,心才能落地。病人抢救过来的那一刻,大家都累得瘫在那里,但是那一刻心里觉得一切都值了!”李小丽说。
在工作中,李小丽常常会遇到一些家属面对病人治疗方式上的不同,有的人相对保守,面对危重病情常心存顾虑,会考虑积极治疗是否必须或者有必要,对于诊疗方案能不能产生显著效果存在疑虑;有的家属特别积极,同时期望值很高。李小丽坦言,“这两种心态其实我们都能够理解,医生一定站在病人,站在家属的立场上,告诉病人和家属他们所面临真实情况,能够采取的医疗措施和可能的结果,同时如果有可能,尽可能给予更多的人文关心。”平时她也总是坚持平等、尊重、真诚、换位的原则,用简单易懂的话语让患者和家属们充分了解病情,争取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在遇到沟通方面的困难时,也会及时改进。
在李小丽看来最理想的医疗救治模式其实是发现病人情况不好,及时送到ICU抢救和治疗,“很多危重症患者经过ICU的救治,生存的几率会大大提高。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病人出现症状后,会有不在意、拖延的状况,到最后实在坚持不住,才送到医院抢救,拖的时间越长病人救治的难度就越大,花费也越多。也会有家属想到会浑身插满管子,就不愿意患者去遭罪。其实重症病人越早入住ICU,挽救生命的希望越大。像危及生命的,呼吸循环、心跳骤停都是分秒必争的。”
李小丽回忆,一名老人检测出新冠阳性,病情加重,进展成白肺状态,呼吸衰竭住进了ICU,可是他的家属都还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接触患者感染风险极高,李小丽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主动和病人家属沟通,代替家属陪伴老人。每天除去基本工作以外,还通过电话和微信给病人家属说明情况,直到患者新冠病毒转阴。“当时那名老人自己在ICU里,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一名能够帮助到他的人,困难时刻是应该伸出援手的,即使辛苦,但是看到病人痊愈出院,我觉得所有的付出也都是有意义的。”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承载着家属的期望,维系着患者的生命,李小丽深知自己肩上的使命与担当,她说,“未来将继续努力,攻坚克难,向前辈学习,精益求精,让医学在解决疾病的同时,更有温度!”
通讯员 李成修 崔方荣 潘禹轩 孟哲 报道
标签: